河北作為京津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承載地,近年來著力暢通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渠道,吸納京津科技成果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我省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4.8%。但也要看到,現實中仍存在供需對接不精準、轉化服務能力不足、產業化效率不高等問題。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就要進一步創新舉措,破除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積極推動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向縱深發展,不斷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的轉化效率和質量。
數智賦能,實現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充分利用數智技術,推動京津科技成果供給與河北產業需求精準匹配,實現優勢互補、協同共進,讓“科技花”更好結出“產業果”。
精準梳理需求。發揮算力優勢,整合規上企業能耗、專利、物聯網終端等多維度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動態的產業技術需求圖譜及企業技術需求畫像,精準識別產業轉型升級短板及企業創新痛點,讓企業選得準、用得好。
智能化匹配供需。借鑒杭州“智者大模型”經驗,整合技術供需資源,建設京津冀成果轉化大模型,通過人工智能匹配引擎分析技術需求,對京津成果進行技術成熟度、經濟性、市場適配度三維評價篩選,實時生成成果匹配報告,并智能推薦科研團隊和轉化落地方案,提高匹配精準度和落地成功率。
規范化管理項目。加快構建質效導向的項目管理體系,通過“技術經理人+產業專家”雙軌評估,對科研成果進行技術可行性評審,并結合評審結果對擬轉化項目實施分類管理,確保成果轉化的高質量、高效益。
提升全鏈條轉化服務能力,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產品、形成產業新動能,才能真正成為現實生產力。提升全鏈條轉化服務能力,是完成這一過程的關鍵支撐。
建強轉化平臺。優先支持龍頭企業在環京津地區建設中試平臺,構建適配河北產業的中試平臺資源庫,定期發布中試服務能力清單和機會清單,加速京津成果熟化落地。圍繞產業需求建設以應用場景為核心的新型孵化轉化平臺,吸引京津成果來河北首試首用,以場景應用驅動成果轉化、賦能產業升級。
創新轉化服務。設立“轉化飛地”,突破機制障礙,源頭對接并全面服務成果轉化,實現“轉化在飛地、落地在河北”。培育一批科技服務領軍企業和專業化、市場化成果轉化綜合體,覆蓋全周期轉化需求,全鏈條服務科技成果產業化。
增強轉化保障。通過高校定向培養、職業培訓、柔性引進等方式,推動河北技術經理人增量提質。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創新“撥投結合”“股權聯動”等模式,建立多層次、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完善風險共擔與退出機制,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完善轉化體系,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不斷完善轉化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雙向通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以研發促進成果轉化。高質量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完善產學研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長效合作機制,允許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調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促進技術迭代、人才共享等深度協同,讓科技與產業同向發力。
以轉化驅動產業升級。聚焦優勢領域和重點產業,發揮鏈主企業創新組織者作用,鼓勵支持其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融通創新、上下游深度合作。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升級牽引科技研發。加快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嵌入京津創新體系。大力支持相關企業打造和開放產業轉型升級應用場景,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大規模應用和示范,以產業升級牽引靶向研發、技術迭代,有效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