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術是指能夠有效降低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防止氣候變暖的技術手段。低碳技術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包括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
一、低碳技術根據減排機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零碳技術:這類技術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如核心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
減碳技術: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如高效節能電器、綠色建筑、節能型交通工具、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等。
負碳技術:通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方式減少或消除碳排放。
二、根據技術特征,低碳技術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非化石能源技術: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能源生產和供應。
燃料及原材料替代類技術:通過替代傳統的高碳燃料和原材料,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如生物基及生物降解塑料技術。
工藝過程等非二氧化碳減排類技術:改進生產工藝過程,減少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排放。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類技術:通過捕獲、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來減少碳排放。
碳匯類技術:通過植樹造林、濕地保護等方式增加碳匯,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三、我國低碳技術發展的瓶頸
核心技術缺乏: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一系列核心技術支撐,例如碳捕獲和封存(CSS)、新材料技術、生態技術、生態恢復技術等。目前,中國在這些核心技術上大多還未能掌握,依賴進口技術,受制于人。
資金壓力:低碳技術創新和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目前企業、政府和社會的融資渠道可能還不夠暢通,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
人才短缺:低碳技術領域需要高端技術人才,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培養和研究力量相對不足,產學研用結合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
制度和政策支持不足:要實現低碳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激勵機制、低碳技術示范推廣等。
國際競爭力不足:盡管中國在某些低碳技術領域如太陽能和風電制造與應用方面處于世界前列,但整體國際競爭力仍有差距,難以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市場機制不完善:低碳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存在諸多挑戰,包括成本問題、市場認可度不高、商業模式不清晰等。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促進低碳技術的轉化和應用。
社會共識和意識不足:推動低碳技術創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目前社會對低碳發展的共識和意識還不夠強,這制約了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四、該如何突破瓶頸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框架。
要制定低碳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推動相關規劃編制。統籌考慮2030年前二氧化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結合短期經濟復蘇、中期結構調整、長期發展轉型的需要,做好碳達峰增量控制、碳中和減排技術儲備“兩步走”頂層設計,布局近、中、遠期關鍵技術攻關,加強變革性技術研發和戰略性技術儲備,提升未來低碳產業競爭力。
分類施策,政策要適應技術的發展階段,解決關鍵障礙。
對于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雛形技術如核聚變、海洋能、天然氣水合物等,政府應制定規劃、緊密跟蹤并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爭取未來在國際上占領技術制高點。對處在開發階段和早期試驗階段的創新性技術,如氫燃料汽車、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海上風電技術等,應推動創新主體的能力提升,并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配置資源,為技術產業化打好基礎。對成熟的、已進入市場推廣和應用階段的技術,應通過政策創新解決市場缺陷導致的障礙,同時推動引進技術的本地化及再創新進程。
完善保障機制。
一是制定脫碳、零碳和負排放技術發展路線圖,通過制定和更新綠色氫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網等關鍵技術發展路線圖,明確技術發展路徑、關鍵節點及資金需求,調動行業和市場的力量,鼓勵產學研等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協作,推動相關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二是加大對優勢科研機構和團隊支持力度,建立穩定支持機制,完善技術創新攻關主體布局,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科技信息資源平臺。三是加強創新政策與金融市場工具的協同。結合國家碳市場建設、綠色金融體系構建等工作,以良性機制實現碳減排交易和綠色減排技術應用協同推進,以市場化手段鼓勵節能和低碳創新型企業發展。四是推動脫碳、零碳和負排放技術標準的建立與更新,關注與國際主流標準的對比、轉化與銜接,避免未來碳關稅的潛在負面影響,加強技術成果轉化、應用與推廣。
加強國際合作。
一是加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碳中和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最大共識,是維持和加強與發達國家科技合作的“利益交集”,應充分利用綠色低碳轉型契機,加強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氣候政策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移交流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平臺,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走出去,解決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技術需求,積極樹立綠色形象;三是堅持和促進多邊主義合作,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創新使命部長級會議等平臺,加強脫碳、零碳和負排放技術創新合作,探索建立碳中和技術創新聯合研究和知識共享機制。
改善低碳技術的市場需求端。
一是制定政策推動生活方式轉變和提升公眾環境意識,通過各種手段強化節能減排的宣傳教育,樹立全社會低碳價值觀。二是循序漸進建立針對二氧化碳和局地污染物排放的綜合環境稅收體系,在碳減排成本較低的部門引入小額漸進式碳稅制度。此外,為避免碳排放的鎖定效應,應針對擬上馬的“兩高”項目系統梳理、分類處置。各地政府應適時制定“兩高”投資負面清單制度,抑制高碳項目的投資。
五、低碳技術發展前景分析
低碳技術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以下是低碳技術發展前景的詳細分析:
政策支持與市場潛力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加深,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支持低碳技術的發展。例如,中國提出了“雙碳”目標,即到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為低碳技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政策推動力。
技術創新與研發
低碳技術的發展依賴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各國和企業在節能、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高效節能建筑技術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推動技術進步。例如,中國在光伏、鋰電、核電、數字化技術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這些技術將進一步提升低碳技術的應用效果。
產業鏈完善
低碳技術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進步,還需要完善的產業鏈支撐。從能源生產到能源消費,再到碳排放的監測和管理,整個低碳產業鏈需要協同發展。例如,城鎮污水處理行業通過低碳技術實現節能、低耗、低碳、循環發展,為其他行業樹立了典范。
國際合作與競爭力提升
低碳技術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低碳技術方面的合作潛力巨大。例如,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中歐、中美等多邊及雙邊合作協議為低碳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成本降低與效益提升
隨著低碳技術的不斷成熟,其應用成本將逐漸降低,風險也將減少。新能源、節能技術等低碳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還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廣泛的社會共識與參與
實現低碳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參與。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低碳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