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階級隊伍中的優秀代表,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 年)》將高技能人才界定為具有較高技藝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人員。此外,也有部分學者將高技能人才定義為以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代表的,擁有精湛技藝的,具備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能夠攻克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的高級人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技能人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致賀信,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一、高技能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舉措。技能人才是聯結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要素,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技術工人隊伍的優秀代表,是我國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建設者,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參與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同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一并提升至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高度。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版圖,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如果沒有與科技進步相匹配的人才,就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也無法轉化為國家競爭優勢。一個社會技能構成的水平和質量決定著社會掌握技術的能力。缺乏相應的高技能人才,則不可能實現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的轉化,也不可能順利實現技術創新的升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術創新的探索者、實踐者和推動者。技能短缺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共性問題,如何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關系到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能否順利實現,也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技能勞動者短缺。同時,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的變革都加大了對勞動者專業技能和知識的需求,勞動者技能升級和轉換壓力巨大。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能夠有效增強技能人才供給能力,填補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提升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成效明顯并不斷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員的26%;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占技能勞動者的30%,相比2013年提高約5個百分點。高技能人才總量不斷擴大、素質穩步提升、活力充分釋放。
(一)政策體系日趨完善
近年來,技能人才隊伍建設“1+N”政策體系日趨完善。2022年10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通過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打造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技藝精湛、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綱領性意見。同時,相關部門印發了《“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技工教育“十四五”規劃》《“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職業技能提升工程、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大力發展技工教育,修訂發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支持企業大力開展人才評價工作,建立并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發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從政策上看,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不斷完善,為深化技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二)培養能力日益增強
從培養體系來看,目前已經基本搭建起政府、技工院校(職業院校)、企業行業以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使得技能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貼合更加緊密。一是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世界青年技能日、骨干技工院校校長研修、教師職業能力大賽、學生創業創新大賽等系列活動。截至2022年年末,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51所,在校學生445萬人,面向社會開展培訓616萬人次,畢業生就業率常年穩定在97%左右。二是持續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2022年,全國共建成115家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39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三是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定實施《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方案》,加強優質學徒培訓課程和教材數字資源建設。
(三)評價制度改革全面深化
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分7批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意見》,深化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建立并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質擴面行動,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2022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在原五級技能等級上擴展為八級,形成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同時,進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等8個系列職稱評審。完善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健全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頒布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大典包括大類8個、中類79個、小類449個、細類(職業)1636個。其中,共標注數字職業97個,綠色職業134個。
(四)職業技能競賽蓬勃開展
目前,我國已逐步搭建起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全國行業和地方各級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專項賽為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能比賽為基礎的中國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2011年至今,我國共參加5屆世界技能大賽,累計獲得36枚金牌、29枚銀牌、20枚銅牌和58個優勝獎,連續2屆位居金牌榜、獎牌榜和團體總分第一。我國組團參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在27個項目上獲得15枚金牌、3枚銀牌、3枚銅牌和5個優勝獎。人才隊伍的結構往往是金字塔型,一名名頂尖技能選手的涌現,離不開技能人才隊伍的整體壯大。作為技能界的“奧林匹克”,世賽的優異成績離不開我國對技能人才隊伍培育與發展的高度重視,體現出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同時,我國成功舉辦第一屆、第二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相繼舉辦“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三區三州”職業技能大賽、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近年來,多個省(區、市)舉辦省級綜合性職業技能競賽,有力帶動了當地技能人才培養、選拔工作。
(五)激勵機制更加健全
從激勵機制來看,目前已經建立以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以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國家表彰為引領,行業企業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激勵體系。2023年5月,第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表彰了3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295名全國技術能手,表揚了一批為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從使用制度來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使用制度。
三、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盡管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數量、質量在近些年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仍然較大。
一是高技能人才的數量仍然不足,與制造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比較大。從勞動力市場供求看,技師和高級技師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都在2以上,且技能人才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學者對2020—2025年高技能人才供給進行預測分析指出,如果采取消極的應對策略,高技能人才供給總量增幅不明顯,會出現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
二是技能轉換和升級的壓力大。伴隨著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技能的需求不斷提高。同時,技工短缺和用工荒的壓力也倒逼著企業推動自動化進程。數字化和自動化給技能升級和轉換帶來深遠的影響。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2021年在深圳新能源智能車企業開展的調查發現,60.4%的勞動者反映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來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其中,38.3%的勞動者主要工作是操作設備,生產任務則主要由設備完成。江西贛州家具行業調研也發現智能生產已成為主流和趨勢,南康家具智能化車間從4個發展到139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研究提出,到2030年將有多達2.2億中國勞動者(占勞動力隊伍的30%)可能因自動化技術的影響而變更職業。在中等自動化情景下,到2030年,約有5160億工時(平均到每名勞動者約為87天)或將因自動化而需重新部署。
三是高技能人才多元培養體系還需完善。第一,產教融合深度廣度不足。近年來,國家制定多項政策措施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其作為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依然不夠,仍然面臨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如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因涉及土地、設備等產權界定問題在實踐中較難操作。第二,企業的培養主體作用發揮不足。由于員工的高離職率,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愿意在人才培養上持續投入,擔心人才外流,對于開展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完善內部分配制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高技能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第一,以技能為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技能人才與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的工資還存在較大差距。第二,技術工人上升和流動仍然存在障礙。我國至今未實現國家資歷框架的整合,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之間的藩籬仍未破除,技能人才很難實現職業轉換,職業發展的靈活度不足,晉升通道受限,這也在客觀上降低了年輕人選擇技能職業發展道路的意愿。
四、進一步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建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任重道遠,要從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抓好培養、選拔、評價、使用、激勵和保障等環節工作,建立培養快、使用好、評價準、待遇優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和充分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和氛圍,將外生的制度設計轉化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內生的發展動力。
(一)強化頂層設計,破解制度性障礙
建立健全與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教育治理體系,加快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法規政策體系,構建適應終身培訓要求的法規政策環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根據就業、勞動用工制度的形態變化,完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規,積極推進《職業技能開發法》的立法工作。二是設立人力資源開發專項資金。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應改變就業補助資金的“補貼”性質,從推進全體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提升這一“投資開發”角度,設立人力資源開發專項資金,更加精準、持續地推動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助力人力資源強國建設。
(二)以國家技能優先清單為導向,推動高質量發展
依托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健全技能人才需求動態監測分析體系,定期發布技能人才市場供求信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為基準,瞄準高質量發展方向,抓緊編制國家技能優先清單。同時,每3年或者5年對技能優先清單中的內容進行滾動調整,以保證需求的時效性與敏捷性。高質量推動產訓結合,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與產業聯動、與就業銜接。建立職業技能培訓與產業需求變化聯動預警機制、培訓課程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培訓機構根據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和產業發展需求設立培訓項目,促進培訓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職業技能培訓與產業發展、市場需求協調聯動,加快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能型勞動者隊伍。
(三)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一是要堅持人才貫穿創新活動、創新驅動人才建設的政策主線,強化行業企業、院校和政府間的技術交流,加強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持續發揮技能大師在技術研發、技能傳承方面的作用,推動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強化人才鏈與創新鏈的融合。二是要立足于滿足產業用人需求、強化人才與產業匹配的政策主線,健全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強化核心戰略產業的人才培育和人崗匹配。強化學徒培養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銜接,加大對急需緊缺重點技能、重點區域學徒培養工作的指導。三是要立足產教評一體的政策主線,建立上下貫通、左右聯動、融合發力的技能生態。建立政府、院校、行業、龍頭企業四方聯動,覆蓋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全流程,形成“行業企業出崗位、定標準、管評價,院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給政策、給資金、管服務”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用人主體、培養主體、評價主體精準對接及融合發展。
(四)搭建多元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社會制度集合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匯集各方資源,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全職業生涯的技能開發體系。一是加強資源整合利用,進一步推進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推進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訓、技能競賽訓練、能力評價服務,建設技能人才培養綜合體。二是大力扶持企業舉辦職業技能培訓,強化企業人才培養主體作用。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職工技能培訓制度,支持包括有合法雇工的平臺企業(電商企業)以及新業態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廣泛開展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支持各類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和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企業建立企業大學、職工培訓中心、網絡學習平臺等開展職工培訓,并積極面向中小企業和社會承擔培訓任務。鼓勵行業組織聯合本行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建立行業性職業技能培訓聯盟,開發行業企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塑造行業職業技能培訓生態,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行業性供給能力。
(五)完善技能導向使用激勵制度
一是不斷健全高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通過設立技能津貼、班組長津貼、帶徒津貼等方式為技能人才提供多樣化的激勵方式,鼓勵支持高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發揮技能、管理班組、帶徒傳技。注重青年人才培養與選用,優化高技能人才年齡結構梯隊,鼓勵青年人才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二是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強化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按照地區、職業、工種分技能等級發布工資價位信息,為高技能人才確定自己的市場價值提供信息參考。三是拓寬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形成縱向有階梯、橫向可貫通的人才發展路徑。加快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推進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擴大職業技能評價與專業技術職稱貫通互評的領域。加大對高技能人才在各級各類表彰中的傾斜力度,對培育、使用技能人才成效突出的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企業進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