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
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人類社會生產方式與文明形態會隨著生產力的躍遷而不斷進步。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新階段的理論和概念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深刻理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在理論維度上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同時也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踐緊密結合的生動實證,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更是新一階段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其涉及經濟、政治和社會諸多層面,都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和應用,以及在這些原理基礎上的創新性拓展,既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生產力發展問題上的理論自信,也代表了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尋求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努力,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一、強化原始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優勢,集成各方面創新資源,加快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大力推進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面向科學前沿加強原始創新,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研究方向,提升我國對人類科學探索的貢獻。加強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究,強化對科技變革性、苗頭性態勢分析,研判可能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技術和技術群,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先進能源等科技前沿突破方向進行研究。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和高技術研究,從國家緊迫需求出發,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圍繞涉及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卡脖子”問題,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加快研發攻關。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應用等方面進行系統部署,突破基本原理、基礎軟硬件、基礎材料等瓶頸制約,加大對空間、海洋、網絡、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領域重大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攻關力度,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安全、自主、可控。圍繞支撐重大技術突破,推進變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發現、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上積極進取,強化源頭儲備。建設支撐高水平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平臺,推動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
二、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加大統籌力度,加強科技資金、人才隊伍、科研基礎設施的統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兩大需求為牽引,堅持支撐科技攻關和服務實體經濟同步推進,綜合運用信貸、基金、債券以及科技保險等金融手段,為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提供靈活充足的資金供給,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三、高質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供給
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高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供給。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0—1”的原始創新,該階段的成果是高層次專業人才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高科技企業集團的研發中心研究出來的,需要國家科研經費、社會科研經費、企業科研經費以及科研基金的投入。第二個階段是“1—100”的科技成果轉化,該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將基礎原理轉化為生產技術專利的創新,包括小試、中試,也包括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開發形成功能性樣機,確立生產工藝等。第三個階段是“100—100萬”的產業化,該階段是將科技成果通過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要實現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就要以提升轉化效率為目標,以成果庫建設、技術交易平臺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建設、中試(平臺)基地建設、轉化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構建從成果挖掘—技術驗證—中試熟化—產業示范—產業化的完整鏈條,探索和建立成果轉化新機制,推進“高校院所+轉化機構+科創基金”和“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四、以場景驅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場景牽引當前,科技創新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轉變為針對特定環境的解決方案。企業作為場景的主要建設者、成果轉化應用場景的主導者,在場景驅動創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而當前我國以高校院所主導的傳統科技成果轉化方式難以適應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趨勢以及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以場景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將發揮企業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聯合產業鏈生態伙伴將打破傳統科技成果轉化線性模式的瓶頸。因此,要圍繞國家戰略任務和重大場景科學布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構建場景驅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方式,推進企業主導型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組織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的創新生態,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場景上,以新技術的場景化快速應用有效破解產業和產業鏈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賦能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和快速發展。
(作者:王羽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