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线欧美/66m66m摸成人66永久免费/免费麻豆av/国产中文在线

?
媒體報道
此欄目下暫無子欄目

中心簡介更多>>

       該中心是經縣政府批準、民政局注冊的非企服務機構。 主要負責收集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數據庫;建立科研、質量、信息、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專家信息數據庫;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組成專家服務團;組建專家及相關企業的產學研對接平臺,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接洽談活動,協助完成產學研科技成果的轉化,做好科技成果的專利申報服務。

        聯系人:遲習卿 
        電    話:0317—8861931  
        手    機:13603338667
 
 

 

首頁 > 媒體報道

京津產業轉移從滄州臨港“破題”

來源: 河北經濟日報
作者:南皮縣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
日期: 2016-01-10
【字號

 

2015年,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面對國內外依然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堅持“穩中求快”的工作總基調,以夙興夜寐的精神狀態超前謀劃、迎難而上、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勇于創新、敢于擔當,開發區西區被北京經信委確定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全年簽約京津產業轉移項目61個,總投資200余億元人民幣,名符其實地成為京津冀產業轉移先行區和示范區。
解放思想,做好轉型升級“加減法”
“四處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運輸車輛穿流不息,座座廠房已見雛形,工業管廊如巨龍蜿蜒盤桓其間……”看著眼前的熱鬧場景,記者無法想像這里一年前還是一片待開發區“荒地”。
“我們之所以能在京津冀產業轉移的‘浪潮’中搶得‘先機,首先就在于我們一直堅持解放思想、超前謀劃、科學規劃。”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召堂一語道破“天機”。
張召堂不但是開發區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其撰寫畢業論文《中國首都圈發展研究》在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編印發行。作為國內較早研究“首都圈”發展的學者之一,張召堂一直在為京津冀一體化的實施完善著“硬件”——成立于2003年的臨港開發區,2004年即完成區域環評,2005年又委托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德國斯圖加特——慕尼黑規劃設計集團共同合作編制了園區總體規劃,2006年成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在張召堂主任的帶領下,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立足“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多做循環經濟“加法”,勇做淘汰落后產能“減法”,變“政策引資”為“產業鏈招商”,堅持產品項目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物流傳輸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僅用7年時間,就成為全國第一個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的化工園區、河北省唯一的“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2013年連續被工信部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被環保部確定為“全國大氣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試點”,讓臨港開發區成為國內少有的集四塊“國”字號“金字品牌”于一身的開發區。區內80%以上的企業和項目,做到了互為市場、互為原料,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氫元素和氯元素綜合利用等多條典型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新型工業化格局,出現了一批經濟關聯度高、經濟效益雙贏的典型企業,基本形成了循環經濟體系框架。
搶抓機遇,找準產業承接“齒合點”
2012年,“十八大”勝利召開后,京津冀協同發展日漸升溫,張召堂敏銳地意識到“首都經濟圏”即將變為現實,滄州有條件成為京津產業轉移的第一大承接地,臨港開發區應該是北京重化工業轉移的首選之地。
夢想是對未來的希冀,給人以前進的動力。承載著夢想,以張召堂為首的滄州臨港人再次開始超前謀劃。
調研、考察、對比、分析……2013年,經過冷靜分析、科學論證,提出了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初步設想,規劃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和首都高校科技園。2014年,通過完善升級,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轉移承接規劃正式出爐——石油化工園、聚氨酯產業園、生物醫藥園、新型涂料園、現代石化物流園、高端化工裝備制造園和科創園等七大“特色產業園”正式“亮相”!
2014年5月,他們利用滄州渤海新區在北京舉辦招商周活動的契機,舉行了“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專題推介會。會議期間,獲悉北京市經信委醫藥管理處正在進行產業轉移基地的選址工作,并已經初步確定了備選地點這一重要線索后,他們馬上與渤海新區領導趕到北京市經信委,詳陳承接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的優勢,并憑借精準的產業定位最終“擠入”備選名單。
從2014年5月確定入圍備選園區名單,到2014年9月參加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比選推介會。臨港開發區與渤海新區利用將近4個月的時間,組織專業招商隊伍“挨家挨戶”的走訪北京藥企,詳細了解他們的轉移意向和對承接地的期望。2014年9月23日,在北京經信委舉辦的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比選推介會,來自天津、河北的5個園區“上臺打擂”,120家北京生物醫藥企業現場評選。憑借扎實的前期工作,突出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基礎配套設施,以及打動企業、充分滿足其實際需要的解答,臨港開發區最終贏得了北京藥企的“芳心”。
2015年1月19日,北京市經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廳在石家莊共同簽訂京冀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框架合作協議,北京首個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式落戶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首批22家北京企業在現場簽約入駐,總投資61億元。2015年4月11日,首批10家入園企業集中開工建設,同時,北京醫藥行業協會滄州分會揭牌成立。
“這里不但有產業基礎,也有下游需求,更有科學的規劃。特別是循環經濟的介入,更是讓企業進一步降低了建設和生產成本、提高了銷售收入。”一位入駐企業的負責人說道。
奮發作為,筑牢產業轉移“基準面”
在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的現場大致數了一下,已有近10家北京藥企開工建設。作為北京生物醫藥轉移基地首批簽約入駐企業之一的北京朗依制藥有限公司的滄州生產基地土建工程已經基本完工,各種生產設備正在進行安裝和調試。“從簽約到開工建設,只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這種“臨港速度”,不但讓我們企業可以早投產、早見效,也讓我們對企業的轉移更有信心。”現場一位企業負責人高興的說道,“明年初,我們這個生產基地就可以投產了!”
手續辦理的時間長與短、服務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投資信心,也體現了開發區投資軟環境的優與差。短短一年的時間,能有如此多的企業開工建設,緣于當地政府的一個鄭重承諾——將組織專門力量,采取“一對一”分包,對所有入園的北京醫藥企業實行“一站式”服務,確保項目要件齊備后30天內辦完所有手續,充分滿足企業投資發展需求。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從渤海新區到臨港開發區充分發揚“蠻拼”精神,牢牢把握“一切圍繞加快發展、一切圍繞項目建設、一切圍繞投資者需求”的服務標準,“五加二、白加黑”地調度工作,發現問題,限時解決,用“全速奔跑”的狀態來推進各項工作。
過去,他們遇到問題習慣于用書面報告的形式逐級上報。如果某級領導因事外出無法簽字,工作流程就會停滯不前。現在,渤海新區充分發揮互聯網微信平臺的作用,建立了包括“生物醫藥產業園項目推進群”在內的諸多微信群。群里上至政府一把手,下至各部門主要辦事人員,大家都可以在這個群里發送工作進度和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通過這個微信群,無論你身處何地都能第一時間了解項目前期手續的辦理進度及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相關領導的批示也能第一時間傳達下去。自從有了這些微信群,他們徹底打破了過去上班工作、下班休息的模式,確保了項目推進的速度。同時,也打通了上傳下達的快速通道,確保上級領導能實時掌握基層工作信息,基層能隨時上報工作建議和意見。正是通過這種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前期手續辦理速度日新月益,當天報審當天批復已經成為“新常態”。
協同發展,繪就產業聚集“新藍圖”
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基地的成功落地,不但讓京津冀產業轉移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也探索出了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園區由京冀兩地共建共管,北京藥企保留“京籍”,由北京市食藥監局實施跨區監管;企業總公司注冊在北京、分公司注冊在河北,京冀兩地共享分公司產生的稅收和收益,分配比例向河北傾斜;依托兩地產業資源稟賦優勢,進行生物醫藥全產業鏈規劃,京冀兩地共同構筑“高精尖”產業結構,實現多方共贏。
如今,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這一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當中。聚氨酯產業園、新型涂料園、現代石化物流園、環氧乙烷產業園和科創園等特色產業“區中園”相繼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全國涂料協會、北京留學人員海淀區科技創新園、北京保健品協會紛紛向開發區拋出了“橄欖枝”,多家天津化工企業有意搬遷至開發區,北京金隅集團也決定將旗下在京企業陸續搬遷至開發區,打造一個自己的產業園……
吸引“眼球”的發展規劃、調動全員干事創業的氛圍、適合企業發展的投資環境……憑借這些有針對性、有特色的措施,國家級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正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一個個項目的相繼落戶,為開發區的快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能源、新能量。
“預計‘十三五’期間,僅生物醫藥園就可吸引醫藥企業100家,實現投資500億元,產值超千億元。”穿梭于億元項目“堆”起的產業集群中,行走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上,張召堂充滿信心地說道:“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工業區!”

您是本站第112934位來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