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线欧美/66m66m摸成人66永久免费/免费麻豆av/国产中文在线

?
科技文摘
此欄目下暫無子欄目

中心簡介更多>>

       該中心是經縣政府批準、民政局注冊的非企服務機構。 主要負責收集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數據庫;建立科研、質量、信息、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專家信息數據庫;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組成專家服務團;組建專家及相關企業的產學研對接平臺,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接洽談活動,協助完成產學研科技成果的轉化,做好科技成果的專利申報服務。

        聯系人:遲習卿 
        電    話:0317—8861931  
        手    機:13603338667
 
 

 

首頁 > 科技文摘

制約我國高校科技優勢發揮和成果轉化的因素

來源:
作者:
日期: 2014-05-10
【字號

首先是認識因素。目前我國高校對科研工作重視只是項目驗收,發表論文。報獎等,對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并不關心。導致高校科技成果與市場需要嚴重脫節。
  其次是體制及機制因素。目前高校考核體制對待科研成果轉化既沒有要求,更無激勵政策。大部分教師不愿意、沒有激情和積極性去從事科研成果轉化這項十分艱巨的工作。其次,縱向優先的職稱評審機制阻礙了對科技成果的進一步研究。完成企業委托的,與市場緊密結合的橫向項目,對教師評定職稱作用不大;對科研成果是否產業化,產業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則關注不夠。
  此外,大部分科研成果脫離于市場,要么超前于市場,要么落后于市場,不可能轉化為產品,實現產業化。
  
  產學研結合,推動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會
  
  華中數控是高校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典型。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數控積極走產學研之路推動成果產業化,經過十多年艱辛的拼搏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也取得了一些經驗。科技成果轉化必須企業化運作
  華中數控實踐表明,科技成果轉化不能按照“學院式”的管理體制、“作坊式”的經營理念實施轉化。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消耗很多的資金,做很多的測試和驗證,更需要一支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化隊伍。1 994年,為了不讓科技成果的“鑒定會”就成為了“追悼會”,時任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院長的周濟教授創立了華中數控公司,旨在打造一支用1∞%的精力投身科技成果轉化的隊伍,來解決實驗室里剩下來的20%的技術難題。這支隊伍的全體教師,放棄個人名利,無私奉獻在科技產業事業上,十年磨一劍,終于取得一定的發展。
  正如李長春同志參觀華中數控時指出的“華中數控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在項目搞成了之后,搞了一個企業。源源不斷地進行投入,才有今天。所以在我們國家,高等學校辦高新技術產業,恐怕要從長計議,我不主張是個權宜之計。”李長春同志這段講話,也指明了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正確方向。
  
  高校科技創新與成果轉換必須與市場接軌
  
  創新的技術和產品是“新生事物”,要讓它被行業和用戶認同,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科技成果是在實驗室環境下,著重于技術功能的實現產品化要求滿足用戶對穩定性、可靠性、實用型、宜用性和高性價比的要求:產業化則要求建立規模化生產工藝,質量保證體系和售前售后服務網絡,最終占領市場。因此,產品化和產業化的本質就是創新科技成果與市場接軌的過程。
  在數控技術成果產品化和產業化的漫長征途中,來自高校的創業者,首先需要從根本上實現校園文化向企業文化“脫胎換骨”的轉化,克服以前“重科研。輕工程化,重論文,輕工藝,重技術、輕市場”等思想。
  殘酷的市場競爭教會了創業者們一條實實在在的經驗:確定產品的合理市場定位是科技成果轉化成敗的關鍵。盲目追求技術超前、功能繁多的產品,反而不會被當前的市場認同。例如,華中數控初期研制了盲目追求技術超前、功能繁多的高端產品。但這種高端產品當時國內需求量極少,并且集中在軍工企業,導致產業化發展緩慢和丟失市場。后來,大家吸取了教訓,不斷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開發出市場需求量大面廣、性價比高的華中“世紀星”系列數控系統,才逐步地得到了市場認同。
  為了貼近市場,華中數控在發展初期,采取創新的市場戰略――“先占兩廂、后進大道”。即暫時避開國產數控系統占劣勢并且短期內無法取得突破的主機廠系統配套,而是先以數控改造舊機床和開拓數控裝備教育市場為突破口,逐漸站穩腳跟。在獲得機床廠和最終用戶的初步認可后,華中數控與大連機床集團,武重集團等多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數控系統的產品技術入股,組建了多家公司。華中數控派出得力技術骨干,與機床廠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的國產化。事實證明,這些市場策略和戰略,對華中數控實現產業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學研緊密結合,是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手段
  
  與社會企業相比,高校背景的企業具有先天的產學研結合的優勢。產,學,研就像科技成果轉換必須開足馬力運行的三部“機器”,協調得好,會互相促進,快速發展。但由于三部“機器”的最終目標和考核方式不一致,協調不好,則相互之間會出現尖銳的矛盾,從而導致科技成果與產品化、產業化的目標無法實現。
  2000年,國家科技部批準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數控共同組建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標志著華中數控從數控行業的“游擊隊”成為了“主力軍”。為了數控中心和華中數控產學研協調發展,學校提出了轉變觀念,轉換機制,堅持“四統一”管理模式。
  統一思想華中數控和國家數控工程中心的領導班子首先在思想上統一,大家認識到公司和數控中心的發展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大家逐漸形成共識,必須將數控中心建設成為華中數控乃至全國數控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源泉;同時,只有數控產業的大發展,才能帶動數控中心研究工作順利進行,促進學科大發展。
  統一規劃在發展方向和力量調配方面,數控中心和華中數控作為一盤棋,統一考慮。數控中心重點進行基礎共性、應用技術研究、新產品原理樣機開發和對行業的技術輻射。作為數控中心的工程化、產業化基地的華中數控,則主要進行工程化開發、新產品中試、質量考核、測試以及可靠性試驗、產業化關鍵工藝技術開發和市場推廣等工作。
  統一管理:首先是統一組織管理機構,數控中心主任與華中數控的董事長由一人擔任,將數控中心與華中數控的主要領導與主要技術負責人結合起來,保證了統一管理的有效性:保證公司和中心真正形成“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在經費管理,人員調配等方面實現統一調配。
  統一待遇:無論是公司的員工,還是中心員工,在工資獎金、職稱評定、獲獎排名等待遇方面,實行公平,公正、公開的統一待遇,探索新型的工資、獎金、職稱考核體系,以鼓勵科技人員從事產品工程化、商品化和產業化工作。
  經過幾年的運作和實踐證明,這種管理模式是產學研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這使得中心內部實行了產、學、研一體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個體轉變成協同作戰的科研團隊產業、科研和教學之間的互相支撐,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向產業轉移,產業業績為申報科研項目提供方向和支撐,科研和產業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平臺。在研發機制方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以產業為紐帶,建立與全國的數控機床用戶、機床生產廠、數控系統生產廠的緊密合作和技術輻射,將內部小環境的產學研結合,擴展到與國家裝備制造業大環境的產學研相結合。
  在科研方面,“十五”期間累計實現了科研經費收入4671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86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等國家級項目
27項,累計完成科技成果鑒定8項,申報專利1項。國家工程中心建設項目通過驗收,并被評為優秀。以科研和產業業績為主要支撐,還申報成功了國家發改委“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在教學方面,十五期間累計培養碩士156人、博士20人、博士后1人。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7個培訓分中心,為企業、學校和社會培養數控技能人才1萬人。已為全國近300所學校提供了配華中數控系統的3000多臺機床,建立了各種規模的數控技術實訓基地,為中國制造業培養了大批高技能緊缺人才。2004年,發起并承辦了勞動部、教育部等六部委主辦的全國首屆數控技能大賽和湖北、吉林,浙江、河北等十多個省的選拔賽,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應用數控技術的高潮。高校一定要在國民經濟的需求中找到創新和發展的機會
  在高校“創新鏈”中,科技產業當然處在下游,但是,從生產實踐中提出的研究課題,又使它經常成為創新的源頭。高校只有主動投身國民經濟的主戰場,服務于國民經濟的戰略需求,才能抓住創新的機會,從而獲得發展和實現自身的價值。五軸聯動的數控機床和數控系統,是我國國防、船舶工業等急需的高檔關鍵設備,國外至今將其列入技術封鎖和控制出口之列。華中數控已有80多臺五軸聯動的高檔數控系統,在我國的國防、汽車和重大裝備制造企業應用。如華中數控與桂林機床合作開發的配國產五軸聯動高檔數控系統的大型龍門加工中心,被南昌飛機制造公司選用,成為我國軍工企業選用的首臺國產高檔數控系統。貴航集團已選用240多臺配華中數控系統的全功能數控車床、加工中心,用于飛機零件制造。華中數控與武漢重型機床集團研制的重型船用螺旋槳七軸五聯動立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與當年著名的“東芝事件”中日本出口到前蘇聯的機床屬同類設備,此復合加工中心可加工8米、100噸的船用螺旋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已被鎮江推進器廠選用。2008年,華中數控與東方汽輪機廠聯合研制的Tx-6九軸控制六軸聯動的數控砂帶磨床是大型葉片精密加工的高檔數控機床,屬國際首創,獲得中國機床工業協會頒發的“春燕獎”。
  正是在這個“服務”和“奉獻”于國家重大裝備技術需求的過程中,華中數控獲得了自身的發展。自主創新的華中數控,打破了國外高檔數控技術的封鎖,還迫使國外中檔數控系統大幅降價。正如李長春同志參觀華中數控時指出的:“前些年,中高檔數控系統市場被國外壟斷。而華中數控為真正打破這個格局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國家級的工程中心,華中科技大學一直堅持不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而是以支撐全國的數控系統行業發展為宗旨。如學校的伺服驅動技術已被廣州數控、上海開通數控多家企業采用學校的數控系統技術和伺服驅動技術已被大連高金數控采用,同時學校培養與培訓I了大量數控人才,支持行業的發展。為了凝聚行業共同發展,學校牽頭籌建了全國機床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聯盟、全國機床數控系統標準化委員會,牽頭完成了“提高國產數控系統市場占有率對策研究”、“數控系統產品產業鏈標準化研究”等政府軟課題研究項目。在行業協會,技術聯盟和標委會等得到了行業企業的多方面認同,成為中國機床工具協會數控系統分會理事長單位,在行業內具有號召力。
  中央領導對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封鎖,產學研結合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給予了高度評價。2007年2月,吳邦國委員長看到華中科技大學與大連機床合作研制生產的五軸聯動數控系統成功應用,非常高興地說“我當副總理管工業時,就想搞五軸聯動數控系統。現在你們華中科技大學搞出來了,我很高興,對你們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謝。”2007年9月,溫總理視察大連機床,表揚華中科技大學與大連機床的合作時說:“你們幫助企業提高了技術,企業也幫助你們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產學研合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視察華中數控時指出:“華中數控是湖北省、武漢市自主創新的亮點,要大力支持。”“如果說清華有紫光,北大有方正,華中科大有數控。”中宣部將華中數控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典型,4次組織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1 2家媒體,對華中數控進行了集中采訪報道。近兩年,人民日報頭版、新華社內參,經濟日報、科技日報等中央媒體對華中數控的報道累計達40多篇。
  目前,華中數控開發生產的中高檔系列數控系統,與大連機床、沈陽機床、北京機電院、武漢重型機床集團,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等80多家企業形成批量配套,已成為中國數控系統行業的龍頭企業。2007年銷售中檔、高檔數控系統8000余套,成為我國中高檔數控系統的重要產業基地,被評為中國機床工業自主創新優秀企業、精心創品牌十佳企業、綜合經濟效益十佳企業,被國資委、科技部授予首批“創新型企業”稱號。
  
  對推動我國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建議
  
  針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學校認為高校應在政府教育部門和科技部門政策層面的引導下,從轉變觀念、改革體制、落實政策入手,下大氣力扭轉和根治科學研究與社會經濟脫節的弊端,為此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對政府教育管理部門的建議
  1統一思想,樹立高校以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為職能的正確觀念。高校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這與高校產業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必須加以澄清。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應理直氣壯地堅持高校以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為宗旨,以高度的責任感為高校科研工作者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2改革職稱評定指標體系,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鼓勵一部分教師專門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職稱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教師業務水平的評價,與教師的工資及各種待遇掛鉤,因此職稱評定指標體系對教師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只有將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量及其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列入高校職稱評定的指標,正確評價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價值,才能穩定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隊伍,改變高校教師沒有積極性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狀況。
  3解放思想,積極貫徹國家關于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為了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其科技人員研究開發高新技術,轉化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早在1 999年,國家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局)就下發了《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讓的若干規定》(國辦發[1 999]29號),對高新技術成果轉讓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要求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轉化職務科技成果。應當依法對研究開發該項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給予獎勵。
  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速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鄂政發[2008]33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現有高校控股的科技型企業國有資本退出機制,使高校在控股的科技型企業中股權比例逐步減少到30%以下高校
通過轉讓股權收回的資金,應繼續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孵化新的科技企業。文件還出臺了四個70%的獎勵政策,即高校、科研院所以技術轉讓方式將職務科技成果提供給他人實施的,可從技術轉讓所得的凈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采用股份形式實施轉化的,可將成果形成股權的70%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高校、科研院所可以用非政府科技計劃項目節余經費出資八股或增資入股,其所獲股權的70%獎給課題組成員。高校、科研院所承擔政府科研項目所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在1年內未實施轉化的,在不變更職務成果權屬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可創辦企業自行轉化或以技術八股在鄂進行產業化轉化,并可享有該成果在企業中股權的70%。
  對于類似上述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的鼓勵高校科技成果轉讓的政策,各地高校并沒有完全執行或廣泛傳達,在高校中的影響并不大。建議政府主管部門不斷健全和完善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讓的相關政策,加大宣傳和落實力度。
  對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的建議
  1科技立項和管理體系應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向產學研結合緊密的企業和高校傾斜。科技攻關項目從立項開始,就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企業和市場需求,因此對承擔單位的選擇,首先應該考核其企業背景、產學研結合背景和其是否具有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產業規模的實力。
  2,積極組織企業牽頭與具有科技成果的轉換能力的高校共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體、成果應用的主體。重點支持企業的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活動。對企業建立經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給予扶持和資助,科學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創業的考核評價體系。
  3,在科技進步評獎體系中,重點考核科技項目對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經濟指標引入評獎體系。科技獎勵,各類專家的推薦和選拔,人才計劃、重點科研項目結題驗收等,要突出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等相關經濟指標。
  對高校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
  1,建立科研工作面向國民經濟建設、面向企業市場需求的管理機制與考核機制,堅持產學研相結合,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充分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和科研資源,支持產學研結合緊密的團隊承擔重大科技項目,不斷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高新技術成果及成果轉化的基礎和條件。
  2貫徹執行國家關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落實獎勵政策和相關待遇,鼓勵一部分教師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允許他們在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若干年后仍然可以回到原崗位工作,為他們營造寬松的氛圍和環境。
  3學校的職稱、工作考評體系及獎勵機制向科技成果轉化人員傾斜,充分肯定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作用,從而激勵更多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工廠里寫在田野上,寫在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中,將高校的科技成果由存貨變成產品,真正發揮出科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
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2/view-648850.htm

您是本站第112934位來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