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支撐力,燕山大學積極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著力破解新材料、機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在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許世清正在對一款用于汽車電子設備的顯示屏玻璃開展技術攻關。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迭代升級,車載智能終端對屏幕玻璃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
支撐玻璃生產數字化模擬的核心,是學校劉世民教授團隊多年來對玻璃產線各個環節所采集的大量數據。在劉世民的辦公桌上,記者見到了這些數據的原始手寫本。
如何破局?劉世民教授決定從受高溫限制人們一直無法探知的玻璃窯爐內部液流規律做起,為了把它搞明白,劉世民帶著團隊奔走于全國60多個不同類型的玻璃窯爐,測數據、做分析。
通過不懈努力,劉世民團隊終于在全球率先揭示了窯爐內玻璃流液的普適性流動規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玻璃生產工藝更可控。在學校的支持下,劉世民團隊與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共同開發"一窯兩線"玻璃生產工藝,普白玻璃、超白玻璃、超薄電子玻璃……一項項技術瓶頸被突破。
近年來,燕山大學相關團隊參與優化的玻璃產線超300條,其產品不僅應用于北京冬奧會場館、大興機場等重大工程項目,更成為華為、小米等一眾科技公司產品升級的基礎支撐材料。
不僅是深耕玻璃材料,在機械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燕山大學不斷加大科研力度,通過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90%賦予項目團隊,建立跨學科、跨學院交叉科研平臺,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等一系列舉措,持續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