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即“科技三會”)6月24日召開。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科技三會”圍繞實現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進行了新謀劃、新部署。
當前我國創新在何水平?
擘畫未來11年的創新發展,首先要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圍繞“創新”這個關鍵詞,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一是創新主體功能結構優化。我國形成了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機構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多元化創新主體格局。企業已成為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是以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為主要使命的創新主體;科研機構則是以國家戰略使命和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創新主體。
二是創新政策體系日益健全。我國已經形成了涵蓋創新宏觀管理體制、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產學研合作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激勵評價機制等領域的政策體系;科技進步法、專利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或修訂,我國科技創新法律法規框架基本形成。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會研發支出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08萬億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從1.98%增至2.54%;科研人員數量、科學論文產出、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世界第一。
四是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我國企業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促進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例如,我國的高鐵、核電、衛星導航、5G移動通信、特高壓輸變電等產業技術都逐漸成熟,戰略性新興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不斷提升,有力支撐了發展方式和發展動力的轉變。
總體來看,我國科技創新已進入世界主要國家中游水平,部分重點和關鍵領域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能力還有哪些不足?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當正視我國創新發展中的一些短板。
首先,戰略科技力量缺失,導致創新主體不完善。當前,一些創新主體發展導向發生異化,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滿足于短平快的回報預期,偏離了主責主業;一些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內部團隊之間存在不合理競爭,過度迷信“論文指揮棒”,忽視了國家戰略目標。這種創新布局造成戰略科技力量缺失,在許多關鍵領域無法形成協同攻關的組織模式和能力。
其次,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有待強化。雖然我國企業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但仍有不少企業缺乏創新探索的自覺,沒有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內驅動力。例如,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60%以上沒有研發活動,70%以上沒有研發機構。從企業參與研發的類型和環節來看,企業的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試驗開發,原始創新試水者遠遠不足。
再次,創新主體間的合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不同主體的使命定位和創新動機各不相同,導致主體間協同高效的合作不足。例如,高校科研活動成果產出只重學術論文,較少考慮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創造條件;企業的創新活動只為開發出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往往不深究技術背后的基礎理論。這些都導致產學研合作效果有限。
最后,創新制度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還存在市場激勵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二是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影響創新系統整體目標的實現和整體效能的提高。三是缺乏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無法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穩定預期。
如何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了,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現實。
首先值得重視的,就是以新型舉國體制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加強戰略規劃和統籌協調。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開展使命導向型創新活動。在此基礎上,形成組織化和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基礎研究布局。
當前,“新質生產力”無疑是發展關鍵詞。科技創新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中如何更好發揮作用?這需要加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強化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特別是要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參與產業重大科技項目,與高校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接下來一個時期,尤其要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制度環境。為改變我國當前科研力量分散、科研評價不合理等問題,需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在科研評價、崗位晉升等方面建立更加合理的機制,在經費使用、出國交流等方面給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沒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談不到創新人才的“不擇地而出”。這就需要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一步營造各類人才成長的寬松環境,培養一支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組成的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此外,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構建開放式創新生態也不可忽視。科技創新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思想不斷交流,才能激發靈感。我們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在涉及全球性的科技議題上擔當大國責任,營造開放式創新生態吸引全球科技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