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落實中共河北省第九次代表大會和全國、全省、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緊緊圍繞“三個提升、三個突破、一個確保”的奮斗目標,補齊科技創新短板,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核心,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以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為引擎,以完善科技創新載體為抓手,著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著力實施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
二、主要目標
2017年,緊緊圍繞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目標任務,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800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80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新增市級以上眾創空間20家,星創天地10家;年專利申請量達到6000項,專利授權量達到3600項,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件;新增各類市級以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35家;技術成交額達到8億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增長35%;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20%;科技貢獻率達到48.9%。
三、重點工作
(一)聚重點,求突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抓主體,激發創新活力。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后備支撐。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抓“提質、擴量”,“提質”即提高現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質量和效益,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導企業開展各類技術創新活動,形成一批專、特、精、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擴量”即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引進一批、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鋪天蓋地”之勢。到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00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380家。二是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篩選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宣傳培訓,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培育成高新技術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引領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年底,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0家。
——抓載體,搭建創新平臺。一是推進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建設。重點提升現有眾創空間服務水平和檔次,引進創業導師、創新團隊,提高眾創空間的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雙創大街”建設,重點推進一個中心(雙創服務中心)和六個功能區(金融雙創區、高科技產業雙創區、信息技術產業雙創區、文化產業雙創區、京津企業轉移區、韓資企業轉移區雙創服務中心和金融雙創區)建設,健全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成為引領全市創新轉型發展的旗幟和航標。大力引進培育一批投資促進型、培訓輔導型、媒體延伸型、專業服務型、創客孵化型等不同服務類型的眾創空間。到年底,全市認定市級以上眾創空間(星創天地)達到66家。二是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重點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年內新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2家、科技孵化器5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三是推進園區(基地)建設。滄州高新區爭取列入國家高新區,并在節能環保、航天航空、現代信息化等方面示范帶動;中捷高新區在創新載體、國際科技合作、石油化工產業等方面示范帶動。加快高端裝備產業園、現代信息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建設,鼓勵支持建立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發平臺,促其上檔升級。以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及南皮、吳橋試驗站建設為引領,集成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加速推動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全面實施,示范推廣面積達到500萬畝;兩個試驗站重點開展農業新品種選育、旱作農業、鹽堿地開發利用、節水灌溉等關鍵技術研發、示范與應用。
——抓對接,促京津冀協同創新。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找準京津冀創新資源與我市需求的契合點,實現京津研發、滄州孵化轉化。一是加強京津冀院校、科研單位對接。重點與中科院、中關村等京津院校、科研單位、央企、國企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大力引進京津新技術、新成果、創新團隊和高端人才,建立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中試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等一批協同創新共同體,承接京津的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外溢創新。年內引進培育省級產業創新團隊3個。二是抓好協同創新政策的落實,對引進落戶的企業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給予優先支持。協助企業落實稅收、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三是推進京南(任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抓住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列入國家戰略機遇,加快建設京南(任丘)示范區,完善規劃,制定方案,強力推進,打造G45科技走廊南大門,成為對接京津橋頭堡。重點建設白洋淀新城,依托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等科研院所,建設河北新材料產業研究院、新材料產業孵化基地,發展以通航為特色引領,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為三大主導方向,以精品農業、文旅休閑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四是搞好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間科技合作與交流,爭取年內新增省級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個。
——抓轉化,提科技成果轉化率。一是推進科技大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京津冀科技創新平臺、眾創空間協作聯盟、科技服務、技術交易、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科技文獻等七大科技創新平臺,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咨詢服務等工作,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與國際化。年內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億元。二是加強知識產權運營和保護。實施知識產權“三優”培育工程,加強專利行政執法工作,開展侵犯知識產權專項治理。年內新增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0家,培育河北省優秀專利品牌產品20個。三是加強院校、科研單位成果轉化。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措施,促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年內轉化科技成果40項以上。
——抓項目,破解產業難題。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新興產業,在高端裝備制造、現代信息技術、激光裝備、汽車、石化加工、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謀劃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市本級優先支持,并積極推薦申報國家、省各類科技項目,爭取立項支持。年內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50項以上。
——抓融合,促科技金融結合。積極探索科技投融資平臺建設的途徑,加快發展科技金融機構,支持科技支行、科技擔保機構、科技創業投資機構、科技保險機構建設。引導支持金融部門建立科技創新引導基金,推進清控華創基金和科技支行建設。加大專利質押貸款、科技保險等融資的力度。年內完成專利質押貸款8000萬元。
(二)抓試點,穩推進,創建國家創新城市
——制定方案,明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共滄州市委滄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滄州的實施意見》,制定全市2017年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措施。各縣(市、區)也要制定相應推進工作方案,明確推進步驟和具體措施。
——全面啟動,試點先行。各縣(市、區)按照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啟動創新型縣(市、區)創建工作。市、縣兩級抓好試點,市級重點抓列入省級試點的任丘市、3個科技小鎮和滄州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支持培育新的試點縣市和科技小鎮。各縣(市、區)明確一個試點鄉鎮,加大支持培育力度,提升創新水平和能力,成為創新發展的樣板,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力爭年內列入省級試點縣市1個、科技小鎮4個。
——重點實施,分步推進。按照創建創新型城市的目標要求,逐項梳理,查找差距,加大力度補齊短板。列入省級試點的縣市和科技鄉鎮,力爭率先進入省級行列;渤海新區、河間市、泊頭市、黃驊市、運河區、滄州開發區、滄州高新區盡早列入省級試點單位,逐步進入省級行列;肅寧縣、東光縣、南皮縣、青縣、孟村縣、鹽山縣、新華區等縣(市、區)加快建設步伐,逐步列入省級試點單位。年內各縣(市、區)科技小鎮建設初具規模。
(三)拓思路,強舉措,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抓政策促落地。對近年來國家、省、市出臺的促進科技創新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和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出臺了“一攬子”政策,逐項逐條進行梳理,建立政策清單,制定落實措施,加強解讀宣傳,強化督導檢查,真正落實到位。
——抓宣傳提意識。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報刊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加大對科技創新政策、典型事例、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活動、杰出科技創新團隊和人物以及創新企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倡導崇尚創新創業、勇于創新創業、激勵創新創業、保護創新創業的價值導向,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提高全民的科技創新意識。
——抓學習拓思路。全市科技系統管理人員要加強學習調研,把握新形勢下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新思路,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新常態下創新工作方法和經驗,用新理念、新方法管理創新工作,勇挑重擔、真干實干,努力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2017年2月14日